导读:
宝洁公司最新财报显示,截至9月30日的财年第一季度,受益于SK-II及OLAY两个品牌的销售额均增长了两位数的优秀表现,其美容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5%至32.9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.41亿元),净利润大涨20%至7.59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52.69亿元),领跑其它部门。SK-II的业绩增长在意料之中,但OLAY品牌近一年多在中国市场的“翻身”速度之快,显然出乎意料。今天,我们一同走进这个见证了现代中国女性美容史的品牌——OLAY。
第53期
编辑撰稿:李建子
录音:李文博
OLAY这个曾经“因爱而生”、如今“无惧年轻”的品牌,成为拉动宝洁美妆业绩在中国市场增长的双驾马车之一。这除了充分显示了宝洁“品牌教父”点石成金的运作能力外,更与OLAY这个品牌本身的传奇故事有关。
前联合利华化学家为妻子创立的品牌
OLAY(OilofOLAY)是一款真正因爱而生的产品,它是一个男人为妻子创造的礼物。今天,或许已经少有人记得,OLAY这个品牌起源于年的南非,品牌创始人名叫葛拉汉·伍尔夫(GrahamWulff),是一名曾任职联合利华的化学家。
因为其卓越的品质和得当的宣传,年先是在英国市场受到追捧,紧接着风靡全球。
20世纪50年代,伍尔夫发现妻子黛娜(Dinah)对使用的“装在鞋油罐中的浓稠蜡状美容霜”感到非常失望。这些面霜让黛娜的肌肤看起来很油腻,而且不适合她妩媚与感性特质。随后,伍尔夫在一家家庭实验室里不断尝试,想要制作一种与皮肤自身油脂的天然成分相似的润肤霜。
年,伍尔夫和其商业伙伴杰克洛用OilofOLAY作为第一款产品的名字,成立了公司。OLAY在早期能迅速成名,不光是依靠产品品质,它的市场营销也很独特。
当时,它从来没有被描述为一种保湿霜,甚至是美容液,包装上没有说明产品的实际用途。其一则平面广告用了“分享你年轻的秘密”之类的文案,另一些广告则是虚构的专栏作家玛格丽特·梅里尔(MargaretMerril)写给读者的私人信息。这些“广告”刊登在《读者文摘》和报纸上,经常看起来像“社论”。
专栏类型的广告十分有效,且不断为产品创造销量。年,伍尔夫开始在英国展开推广活动,两年內,OilofOLAY就賺到了足以让公司自行设立制造及经销设备的资金。年,在美国最初推广玉兰油时也是采取类似的方式,获得同样出色的成果,并于年在当地建造生产线。其他早期开发市场的国家还包括澳洲与荷兰,虽然起步维艰,但也同样获得了杰出的成果。
随后,OLAY迎来了第一次易主,被亚当斯国家工业公司(ANI)收购,但仍然由伍尔夫和杰克洛经营该品牌。
宝洁的收购让“妈妈品牌”迎来第二春
随着品牌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,公司决定在每个国家修改产品的名称,以使消费者听起来满意和现实。这导致了乌莱油(英国和爱尔兰)、玉兰油(澳大利亚)和奥拉兹油(法国、意大利、荷兰和德国)的不同引进名称。
年11月,理查森默雷尔(Richardson-Merrell)公司收购了亚当斯国家工业公司,OLAY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易主。理查森默雷尔公司将品牌的“Oil”大写,同时添加了“BeautyFluid”,以帮助保护商标。同时,他们进一步增加了销售队伍,并创造了电视广告。
在此期间,虽然OLAY的销售额大幅度增长,然而,与许多品牌一样,业务管理的不统一,导致各国的业绩存在差异。而这,也直接导致了OLAY的三度易主——年,宝洁收购了理查森默雷尔公司,正式将OLAY揽入旗下。
事实上,早在年,宝洁集团接手OLAY时,该品牌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市场,例如其当时在中国香港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二。但当时,国外市场的年轻一代消费者们“嫌弃”OLAY是“妈妈品牌”。
彼时,宝洁收购OLAY后维持了一段时间的“静态运营”。虽然,其在年推出清洁系列、年推出防晒系列、年推出了香皂、年推出了沐浴露,做了一些基本创新,但这个品牌却发展缓慢。
为了挽救市场,宝洁选择了彻底改变OLAY的本质。一方面,宝洁为其开发了更多的系列产品,大幅扩增了OLAY的品牌资产;另一方面,拓展了OLAY的销售渠道,将其放入百货专柜、超市和药店等零售场所进行销售。
这样的改变,在当时取得了成功。到年,OLAY的全球销售额已经突破了10亿美元,成为了宝洁的顶级品牌之一。
从“玉兰油”到“OLAY”的中国市场发展史
OLAY正式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是年,并用了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玉兰油。
当时,中国的大部分消费者的护肤理念,还停留在“擦香香”的阶段。这时,打着美白、保湿等功效诉求的玉兰油,赶上了中国人的第一波“消费升级”。营销之处,OLAY的一句“惊喜从肌肤开始”的广告语,随着高密度的电视广告而广为人知。或许你还记得那个长的神似李嘉欣的“玉兰油姐姐”——模特DanielleGraham,你可能还能哼出那首广告歌《坐在巷口的那对男女》。
在很长一段时间,当时还叫玉兰油的OLAY,是中国护肤市场上数一数二的品牌。年,在入华15周年之际,玉兰油打败当时的本土品牌大宝,成为中国市场的最大护肤品牌,占据护肤市场12.38%的份额。
但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里,中国的护肤品市场迭代速度极快。除了产品功能不断被细分,日韩品牌的加入竞争,也打破了欧美品牌独大的格局,再加上国产品牌以低价加入混战,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。
年,玉兰油决定在中国市场转型。年,中国内地不再使用“玉兰油”这个中文名,只保留“OLAY”英文商标,进口产品的占比显著增加。年底,OLAY向市场释放出一个令众人不解的信号:品牌将锁定抗衰老市场。从年正式开启一系列转型措施以来,OLAY推出的新品几乎全部为进口产品,主打紧致提拉的“臻粹系列”来自日本;主打肌肤修护的“菁醇青春系列”来自美国;而爆红的“空气霜”则是美国走红后引进中国。
更重要的是,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传统媒介传播体系的价值彻底被打破。OLAY摒弃了过去品牌单方面输出的营销模式,开始在社交平台进行内容输出,与消费者做情感沟通。
在中国市场,新产品、新营销、新渠道三管齐下,宝洁正在让OLAY重获新生。对于OLAY来说,或许没有真正意义的对手,最大的竞敌其实从来都是自己。当OLAY无惧年龄,冲破了品牌本身的“时间枷锁”后,它又再次创造了市场奇迹。
Editor编辑:彭适
Proofreader校对:朱聪
猜你喜欢
专访丨高祥钦:公益向左、商业向右,爱茉莉太平洋这样平衡二者
头条丨粉丝变库存,贱卖不计本,小鲜肉风光代言养生堂的背后
头条丨都说进口品热,伊夫黎雪、思亲肤、淳萃为何“组团”退出中国市场?
头条丨我们探访了欧莱雅法国工厂,发现除了销量和产品他们最关心这件事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