硬汉型动作片的受众群是有一定范围的,尤其不容易吸引女观众。但有一位演员主演的动作片,女观众比男观众的反映更热烈,不是因为这位演员在外型上有什么优势,而是因为他走心,每一次的角色都让人倍儿有安全感。这是阿咩看完《通勤营救》后的直观感受。在中国,连姆·尼森有“营救之神”的称号,三部《飓风营救》、《空中营救》一路打下来,让女观众都梦想自己有一个这样的爹,或这样的老公。但是这次的《通勤营救》不一样,他救的不是妻儿(当然也间接是为了妻儿的人身安全),而是真理、民众,以及他自己。他要将自己从人生最困顿的阶段拯救出来:50岁离开警察行业,转投保险业,60岁被保险公司一脚踢开,他不敢告诉等着给孩子缴学费的老婆,在最后一次坐通勤列车回家的路上,终于机会来了。有个美女跟他说,我们来玩个找人游戏,找到了你就能得到十万美金。这个开头是不是非常吊人胃口?而且让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。尤其老爷子这次的角色麦考利,并没有什么英雄使命,或者神秘的身份,而是一个纯粹的小人物。这样的设定非常贴近普通人的心理。如我辈可能还会想,都说资本主义福利好,可六十岁的老人一样会面临失业问题。坐在最后一趟列车里的麦考利,失业还丢手机,贷款期限也即将来临,看上去已经没有后路可退。当一个美女用十万块跟他玩找人游戏时,曾经的职业敏感度多少让麦考利想到这事儿可能触及法律问题,但他还是去拿了这个钱。这样的行为设定,是相当人性化的。而当他看到FBI探员尸体时,又恢复到十年前当警察时的冷静与从容。可以说,编剧和连姆·尼森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比以往的“营救之神”更走心,更能让普通人有认同感。相对于老爷子过去的营救行动,《通勤营救》里的追逐戏很少,而打斗戏也被狭窄的车厢空间限制住,所以打斗的亮点几乎都在贴身肉搏这一块。这一块的动作设计,技巧比力量重要,还要考虑人物六十岁的体能水平,其实比大马路上的更难。所以,麦考利不论是与探员,还是与吉他哥,甚至是与老同事pk,他都并不是实力碾压的那个,可以说赢得侥幸,我们才能看得揪心。当然最揪心的还是老爷子从行进的列车底部落地再扒车躲车的过程,惊险程度真心不亚于阿汤哥挂飞机架。这一段的画面有几个列车轧过轨道时的特写,速度、力量都让人对麦考利的勇气倍感钦佩。身手不如以前,但勇气却是一辈子的。身临其境地想一想,什么事情能让人在这种情境下玩命?终究还是骨子里就有对真相的追寻和对命运的不甘!这一段让麦考利从普通人里跳脱出来。回到英雄片叙事的轨道上来。城市规划员自杀事件牵出的阴谋,给影片制造的悬疑感比老爷子以往的营救片更强烈。当最后仅剩的乘客纷纷站出来的时候,阿咩感动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,这个主题正对应了我们在网络里常说的那句话:“今天我们都是XXX”。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
http://www.gpwzh.com/nsmbx/171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