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火出圈的歌叫《罗刹海市》。
歌词的确震惊四座,骂得酣畅淋漓,叫人忍俊不禁,拍案叫绝。
随便截取几句我们一起念一念:
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他叫马骥,美丰姿,少倜傥,华夏的子弟。
只为他人海泛舟搏风打浪,龙游险滩流落恶地。
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,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。
刀郎命运起伏,想必各类八卦新闻已经分析得很多了。
如今饱经风霜的他,偶尔借助蒲松龄先生的《罗刹海市》,对着黑白颠倒的世界大喊一嗓子,人之常情。
以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,也穿插使用了传统故事的元素,比如当年王力宏的《花田错》,再比如陶喆的《苏三说》。
不同的地方在于,刀郎的《罗刹海市》,不论是从歌词风格到整体暗喻,都基本上尊重了所引述的故事原作。
小编很喜欢刀郎的《罗刹海市》,其实更喜欢蒲松龄的《罗刹海市》。
看看罗刹海市的故事。
先看原文,故事一开头其实就把故事最重要的意义给说完了:
马骥字龙媒,贾人子,美丰姿,少倜傥,喜歌舞。辄从梨园子弟,以锦帕缠头,美如好女,因复有“俊人”之号。
这一段说出了主人公马骥,是商人的儿子,是个帅哥,风流倜傥,喜欢歌舞。
马骥还经常学习那些梨园子弟(戏曲演员),用漂亮的帕子缠着头,像是美女一样,所以后来他得了个“俊人”的绰号。
从人浮海,为飓风引去,数昼夜至一都会。其人皆奇丑,见马至,以为妖,群哗而走。马初见其状,大惧,迨知国中之骇己也,遂反以此欺国人。遇饮食者则奔而往,人惊遁,则啜其余。
后来马骥秉承父亲愿望,开始学习经商。
有一天,马骥乘坐大船出海做生意,结果遇到了大风,几天几夜后,船到了一个地方。这里的人都很丑,一看到马骥来了,都把马骥当成妖怪,吓得大叫逃跑。
马骥刚看这些人的反应后,也很害怕,但过了一会儿,他发现这些人其实很害怕自己,于是他就开始去欺负别人。
看到别人在吃东西,他就跑过去,别人被吓跑了,他就去吃人家的东西。
马问其相骇之故,答曰:“尝闻祖父言:西去二万六千里,有中国,其人民形象率诡异。但耳食之,今始信。”问其何贫,曰:“我国所重,不在文章,而在形貌。其美之极者,为上卿;次任民社;下焉者,亦邀贵人宠,故得鼎烹以养妻子。若我辈初生时,父母皆以为不祥,往往置弃之。”
马骥觉得这一切都很奇怪,于是表达善意,表示自己并不是妖怪也不吃人,慢慢就开始对村民进行了访谈。
村人说:“我曾经听祖父说过,向西两万六千里,有一个地方叫中国,那里的人长得都很怪异,以前我也只是听听而已,并不相信,现在我才知道,原来祖父说得都是真的。”
村人又说:“我们这个国家,并不看重一个人的文章才华,而在于他的相貌。长得特别好看的人,都会做大官;稍微差一点的,就会做小官;再差一点,也还会有贵人宠着,并能因此挣钱养家。而像我们这些人,生下来就奇丑无比,父母都觉得我们不祥,所以常常会把我们丢掉。”
更有趣的事情发生在罗刹国的都城。用原文一句话说明白:
时值朝退,朝中有冠盖出,村人指曰:“此相国也。”视之,双耳皆背生,鼻三孔,睫毛覆目如帘。又数骑出,曰:“此大夫也。”以次各指其官职,率狰狞怪异。然位渐卑,丑亦渐杀。
村人指着一个人,告诉马骥,这位是相国大人。相国大人两个耳朵都长反了,有三个鼻孔,睫毛特别长,盖在了眼睛上,简直就像是眼睛的窗帘一样。
又有几位骑兵出来了,村人说这些是大夫,马骥发现他们也都很丑。
接着,村人又指着后面出来的人,一一介绍了他们的官职。
马骥发现,这些人都长得很怪异狰狞,面目丑陋。
他还发现,地位越低的人,相貌也就越来越没那么丑。
而在罗刹国中,主人公马骥也开始扮丑,并利用这种奇怪的方法,逐渐融入了罗刹国的主流社会中,还当了官。再往后就引出龙宫奇遇,马骥与龙女的爱情故事。
后面的故事看起来反而显得有些冗余,其实也是一直在黑与白,美与丑之间的颠倒的故事。
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?
先看看蒲松龄先生怎么说。
异史氏曰:“花面逢迎,世情如鬼。嗜痂之癖,举世一辙。‘小惭小好,大惭大好’。若公然带须眉以游都市,其不骇而走者盖几希矣!彼陵阳痴子,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?呜呼!显荣富贵,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!”
变幻脸谱,讨好他人,人情世态,巧诈如鬼。
颠倒美丑、曲意逢迎的怪癖,天下都有。
但往往自己觉得有些小惭愧的事情,别人觉得不错;自己觉得非常惭愧的事情,别人却会为你拍手叫好。
如果公然保持男子汉的本来面目去闯荡世界,不铩羽而归才怪。
世间的人为了活下去,为了实现志向,都只能假意堆着笑脸,四处奉承别人。
别人拉拢人脉,四处巴结,迎合上层;你却保持本心,正直做人,你怎么活?
那个献玉楚王的傻人卞和,又怀抱着价值连城的宝玉向什么地方去哭呢?
唉!飞黄腾达,富贵荣耀,该当从海市蜃楼的虚幻世界中去寻求才是!
不知道刀郎先生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?